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保

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以示范创建为引领,推动自然生态保护

时间:2023-04-29 15:29:41 来源:中国环境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是新时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那么,今年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有哪些重点?将会如何开展?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

中国环境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2023年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志斌:2023年生态环境部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为内在要求,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示范建设的平台作用,统筹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一是完善示范创建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新部署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统领,从省、市、县三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示范样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创新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模式的案例集成,聚焦生态产业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两山”实践探索,构建点面结合、多层级、多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二是优化示范创建遴选过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落实“强化指导、重在过程”要求,优化调整创建流程,充分调动省级有关部门积极性,加强对创建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强化示范建设动态管理,严把建设质量“关”,严控准入退出“线”,严格成效评估“尺”,切实保障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质量与成效。完善激励制度机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激励机制,引领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

 

三是加强经验模式总结推广,全方位宣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开展示范建设成效评估,加强典型路径模式总结提炼,加强宣传推广,持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汇聚全民力量。

中国环境报:2023年将如何进一步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工作,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王志斌:今年,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工作。

 

一是不断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力度。持续开展“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完善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台账管理、跟踪督促、整改销号等工作机制。扩大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范围,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工作流程,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业务化运行水平。

 

二是完成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及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在全国生态遥感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监管实际需求,对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开展深入调查评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卫星遥感监测,有序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完成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生态环境成效评估。

 

三是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的统筹指导和协调作用,制定新时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构建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提升生态保护监管基础保障能力。

 

四是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强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先进性、引领性和持续性,修订相关建设指标和管理规程,构建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打造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美丽中国建设样板。

中国环境报:2023年,生态环境部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上有哪些新思路?

王志斌:生态环境部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明确谁来监督、怎么监督、监督结果如何应用。另外,编制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进一步规范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审批,联合其他部委共同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

 

2023年,将继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制度体系,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依法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业务化应用水平,推动国家和地方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提升监督成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基础保障。

中国环境报:目前,我国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新一年,在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和“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上有哪些举措?

王志斌:近年来,生态环境部认真履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职责,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问题整改、创新监管措施、夯实基础工作等措施,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新的一年,将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并将工作重点逐步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展到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

 

一是加大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力度。定期对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等开展遥感监测,及时发现重点问题线索并移交地方和相关部门。

 

二是继续深化“绿盾”专项行动。逐步将各类自然保护地纳入强化监管范围,督促指导地方开展自然保护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组织开展部门联合巡查和核实调研,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督促整改。

三是有序推进保护成效评估。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体系和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探索开展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

 

四是持续强监管能力建设。优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完善问题线索下发核查、问题台账管理和保护成效评估等功能,组织开展“线上诊断”“云会商”,形成多方合力,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中国环境报:2023年,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约工作?

王志斌: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所谓“协议”,是为庆祝去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这一主题在纪念“昆蒙框架”的顺利通过和全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达成历史性共识的同时,也表明保护生物多样性,从纸上的目标到现实的行动,需要汇聚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今年,将根据“昆蒙框架”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指导开展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体行动。作为COP15主席国,将全球目标纳入国家层面实施,不仅是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集中体现,也是向世界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的重要机遇,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对推动可持续发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解决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夯实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基础,持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能力。另外,将加强部际联动和央地合作,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组织实施,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性保护,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观测,强化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提升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水平,增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协同增效。

 

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力度,指导各地开展宣传活动,推动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作者:肖琪

分享到:
0
我要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员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民生快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民 生 快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mss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认证号:冀ICP备2021023929号-1

冀公网安备13040402000391号